足球冠军玩法介绍

55年大授衔,孔庆德以为能被授校官乐坏了,结果出人意料
发布日期:2024-12-21 15:42    点击次数:126

我国第一次授衔仪式1955年,我国实行军衔制度,经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毛主席下令,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人民革命战争时期有功人员的勋章奖章条例》。

为了摸清大家对所授军衔的态度,军区干部进行了摸底。很多人表示,自己是战争年代的幸存者,比起那些牺牲的战友,已经很幸运了,对授何种军衔并没有过多的追求,孔庆德就是其中一位。

孔庆德条例颁布后不久,中南军区干部部部长刘兴元同志给孔庆德打了一个电话,询问他个人对授衔的意见和想法。

孔庆德表示,他并不在意具体的军衔,能授予校官就已经很满足了。然而,军衔评定并非领导的随意安排,而是需要根据多个因素来确定,包括军官的职务、政治品质、业务能力、革命经历等。

最终,孔庆德被授予了中将军衔,但这完全符合他的资历和能力。说起孔庆德的资历,他有一个特殊的背景,他是孔子的第73代后裔。

孔庆德的家庭条件非常艰苦,他们家一直没有任何田地,所有的开销都由父亲一人承担。后来,孔庆德的叔叔婶婶相继去世,将他们唯一的儿子和一块荒地全部转给了孔庆德。

从此,孔庆德的家庭财产只剩下三间破土房和一亩薄田。然而,孔庆德并没有因为生活困难而放弃努力,他的坚韧精神和出色的能力为他赢得了中将军衔。

在那个年代,多一个人就多一双筷子,孔庆德的坚韧精神和出色的能力让他在军队中脱颖而出。

孔庆德家虽然贫穷,但全家人在一起时感觉很幸福。然而,1925年冬天的一件事改变了这个家庭。一个身材高大、穿着长衫、口音奇怪的陌生人住进了他们家。

据说这个人是南方来的药材商人,但实际上他早出晚归、神出鬼没,只有晚上解手时才会和孔庆德的父亲在油灯下聊天。

更奇怪的是,他说是药材商人,但从没带回来过任何药材,哪怕是一根草、一根棍子或一块树皮。这让孔庆德觉得这个人很可疑。

孔庆德亲眼目睹父亲被“神秘客”带走,之后为了生活不得不给地主打工还债。哥哥也因为无法忍受贫困而选择当兵,但最终死于军阀混战。

虽然遭遇重重打击,但孔庆德始终相信未来会有希望。北伐战争时期,他响应“打倒列强,打倒军阀”的口号,加入了国民革命军。

孔庆德看着家中破败的景象,心中暗自发誓:“我要去当兵,然后回来彻底消灭地主。家里实在太穷了,就算拼尽全力,也翻不了身。

出去当兵,总能有口饭吃。”于是,不满十六岁的他踏上了参军的道路。然而,他的命运并未因此改变。真正改变他命运的,是一场著名的兵变。

1930年12月,鄂豫皖苏区第一次反“围剿”取得了胜利,国民党军四十六师的队伍从独山上溃退下来。当时,还有两个旅部和一个团的兵力躲进了六安城,孔庆德就在这个团里。

有一天中午,孔庆德和几名国民党士兵在营房门口晒太阳。突然,班长在远处喊道:“孔庆德,魏营长叫你去。”孔庆德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走向营房门口。

他心里纳闷:“营长找我有什么事呢?我只是一个小小的通信兵。”想着想着,他走到了营房门口。刚踏进营部,就听见魏孟贤营长劈头盖脸地问道:“你们在外面谈论什么呢?”

孔庆德支支吾吾,回答不上来。这时,魏营长又问:“你们在谈论独山打仗的事情,对不对?”孔庆德点了点头。

的确,他们刚刚就是在谈论独山打仗的事情,说到了红军会如何处理俘虏。有一个士兵说:“被红军抓去了俘虏都会被枪毙,甚至可能活埋。”

魏营长了解情况后问孔庆德:“你信他们说的吗?”孔庆德犹豫着,不知如何回答,他摸不清营长话里的意思,但心里却很是怀疑。

最近这段时间,上司好几个月没有发放军饷,战士们饭也吃不饱,还经常挨打受气,令人心寒。这样的队伍,让战士们越来越失望,其中就包括了孔庆德。

有时候他会想,红军队伍是怎么样的?和我们一样吗?这次和魏营长的谈话,让孔庆德更加迷茫。然而,在迷茫中,他好像又找到了新的希望。

孔庆德和几名通信兵在城南闲逛时,意外发现了一列长长的担架队。他们走近一看,发现这并不是队伍,而是一队被红军俘虏的国民党士兵。

经过了解,他们得知红军不仅没有伤害这些士兵,反而为他们治疗伤痛。这个消息在全城引起了震动,人们意识到自己一直被国民党欺骗。

在此期间,孔庆德发现营长魏孟贤和六连连长蔡凤玉非常忙碌,后来才知道他们都是共产党员,正在秘密联络一些军官,准备举行兵变。

为了成功兵变,他们需要首先解决城内的驻军旅部。他们找到了一营营长和副营长,一营营长虽然和魏营长交情很好,但他是个贪生怕死之人,无法帮忙。

副营长思想进步,愿意支持起义。起义队伍决定先和红军取得联系,然后由一营攻打三营,二营攻打团部和混成旅旅部。

在兵变开始的前夜,魏营长亲自带领二营,一营则负责攻打三营。战斗持续到拂晓时,二营已经占领了混成旅旅部,并与一营会合。

然而,敌人的援军已经接近,情况变得非常危险。魏营长下令部队撤退到城南关集合,战士们经过激烈战斗才杀出一条血路。

第二天,战士们带着激动的心情,到达了麻埠苏区,与红军正式会合。这一刻,“六安兵变”才真正完成。

孔庆德因六安兵变加入红军,命运翻天覆地。他在随营学校当通信员,手脚勤快,任务完成出色,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他接到护送盟军(其实是美国人卡尔逊,以军事观察员身份赴华北战区考察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通过封锁线的任务。

团长陈锡联明确要求保护好卡尔逊,不能让日军伤他,如有危急,务必全力保住他的性命,因为卡尔逊活着就是最好的见证,可以戳穿国民党的谎言。

晋察冀方面已派出部队在铁路那边接应。

图|陈锡联孔庆德毫不含糊地回答:“坚决完成任务。”第二天,护送任务开始,但出师不利。他们刚走到东冶头时,就遇到了日军部队。

由于是白天,硬冲过去肯定占不到便宜,而且他们的任务是保护卡尔逊的安全,而非战斗。所以孔庆德命令一部分战士阻击敌人,另一部分战士护送卡尔逊返回团部。

在接下来的几天,孔庆德频繁派人出去侦察,但都没有遇到敌情。于是决定再次出发,采取夜晚行动的方式,尽量避开大路走山路。

这次行动最终圆满顺利地完成,途中孔庆德的表现,让卡尔逊大为佩服。比如:“孔穿着一套日本皮毛衣服,走起路来迈着豹子似的起伏滑步。

他一路上真是顶呱呱的,能叫出营里每一个人的名字……”书中,卡尔逊毫不吝啬地夸奖孔庆德,对他赞赏有加,但孔庆德对卡尔逊的印象却没有很好。

他认为这个“美国佬”,作为军人来说素质太差。走不惯山路是一回事,紧张害怕更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关键时候,竟会被吓糊涂,在原地打转,不知道往哪里跑,让人看到后非常着急。

这次特殊的行动,对孔庆德来说是一次很好的锻炼,不仅提高了他的战斗水平,还增强了他的指挥能力,让他在之后的战斗中如虎添翼。

在孔庆德的一生中,有过无数次的胜仗,但最被人们津津乐道的,还是大杨庄夺炮的那场战斗。1939年新年过后,日军派出一支装备精良的队伍,配备一挺重机枪,8挺轻机枪,外加一门大炮,进驻宁晋大杨庄,企图进攻束鹿,新河等地。

孔庆德带着队伍潜伏在距离大杨庄一公里外的龙家庄。有一天,孔庆德正用望远镜观察日军的一举一动,突然,一个刺眼的光点反射过来,定睛一看,原来是一门大炮。

在那个战争年代,大炮是一种稀有的武器,拥有它,战斗力就能得到大幅提升。孔庆德营长看到一门大炮,心中燃起了抢夺的欲望。

当天晚上,他就对各营进行了战斗部署,决定由肖永银营长率领第一营担任这次夺炮行动的主攻,选出30名战士组成突击小队。

为了不惊动敌人,突击小队的成员一律打赤脚,不走大道,穿行田间。月光下,突击小队顺利摸到那门大炮的跟前。

只见几名日本士兵正抱着枪打瞌睡,这是一次千载难逢的好机会。随着一声指令,几名突击队员迅速来到日军跟前,手起刀落,将看守大炮的日军全部击倒,没有发出一丝声音。

大家齐心协力拖动大炮,准备将其悄悄运回去,然而意外发生了。突击队员在拖动大炮时,不小心扯动了火绳,炮弹“轰”地一声打出,巨大的声响惊醒了正在熟睡的日军。

日军嚎叫般冲了出来,还没走上几步,就被我军的手榴弹炸得缩了回去。眼看行动暴露,孔庆德立即派出预备队第二营上前接应,与突击队员边战边退,拖着笨重的大炮返回,一路上,大炮在泥泞的土路上留下了一条深深的辙印。

第二天,日军顺着辙印一路追来,他们派出两辆坦克,18辆汽车,组成一支快速部队,企图夺回大炮。然而,细心的孔庆德早有准备,他派出一支部队在沿途上埋伏下来,掩护突击部队的离开。

通过大家的相互配合,这门大炮最终来到了我军驻地。为此,冀豫支队开了两次庆功会,徐向前亲自观看大炮后,非常激动地派人给各位夺炮勇士照了一张照片,刘伯承,邓小平也联名表扬了这些夺炮勇士。

而此时,大杨庄的日军却非常苦恼,因为这门大炮不是普通的大炮,它是天皇御赐的大炮,对日军来说非常重要。一年后,宁晋有一位勇士,冒着生命危险,从日军那里夺得3发炮弹,献给了八路军。

这3发炮弹,在之后的战斗中,带着全体战士的怒火,杀向敌人中央。其实,孔庆德能够在大杨庄夺炮并非偶然,早在很久之前,他就善于动脑,善于分析,常常能够出奇制胜,比如1938年头泉车站的那场战斗,就可能很好地说明一切。

1938年,孔庆德担任八路军129师769团1营营长,他当时率部活动在石太铁路附近,建立了两个抗日县政府和两个县大队的抗日武装,共800余人。

孔庆德在得知井陉煤矿内有日军的盐库后,决定策划一次行动抢夺这些盐。然而,可能是情况有误或者是敌人已经把盐运走,导致这次行动没有成功,他和战士们感到非常遗憾。

回程的路上,他们经过了石太铁路的头泉车站,得知那里驻扎了日军的一个小队。于是,孔庆德立即下令,让战士们快速接近并包围车站。

经过一个小时的激战,车站内的日军全都被消灭。这时,一位战士提醒他们,这里是铁路,不能久留,援军可能会很快到来。

孔庆德认同这个建议,立刻下令队伍撤退。就在这时,他注意到车站南边有一个小山包,地形环境非常适合伏击。于是,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他的脑海中浮现。

在头泉车站的战役中,孔庆德成功运用了攻点打援的策略,一箭双雕。他指挥战士们迎战援军,不到一会儿就把他们全部打败。

战后,他迅速指挥部队撤离,避免了被敌军的大炮轰击。孔庆德在多次战斗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的战士们也越战越勇,取得了许多胜利。

在1955年的我军第一次授衔仪式上,孔庆德被授予了中将军衔,这使他感到激动和意外,同时也感到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他将继续努力,为国家多做贡献。

#深度好文计划#

卡尔逊孔庆德大杨庄大炮魏营长发布于:天津市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没有了
  • 友情链接: